【道路以目的典故】“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社会动荡、百姓不敢说话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对现实的一种讽刺或无奈表达。
一、典故来源
“道路以目”最早见于《左传》,原文如下:
> “民不与言,道路以目。”
意思是:百姓不敢说话,只能在路上用眼神交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言论的禁锢。
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晏子)出使晋国时,晋国大夫叔向问起齐国的政治情况。晏婴回答说:“齐国政治腐败,百姓不敢说话,只能在路上用眼睛交流。”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处境。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在道路上,人们只能用眼睛来交流。
- 引申义:形容社会风气压抑,人民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通过隐晦的方式进行沟通。
- 现代用法:多用于讽刺某些场合下言论自由受限,或者人们被迫保持沉默的现象。
三、使用场景
| 场景类型 | 使用示例 |
| 社会评论 |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人们往往“道路以目”,不敢畅所欲言。 |
| 历史研究 |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常被描述为“道路以目”的状态。 |
| 文学作品 | 作家常用此典故来表现社会压迫或人民的无奈。 |
| 政治讽刺 | 用于批评某些地方言论管控过严,导致民众只能“以目交流”。 |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道路以目”的关系 |
| 闭口不言 | 不说话 | 与“道路以目”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主动沉默 |
| 惊弓之鸟 | 害怕说话 | 强调心理恐惧,而非社会环境限制 |
| 言多必失 | 多说易错 | 更强调说话的风险,而非不能说话 |
| 众口铄金 | 言论可毁人 | 强调舆论的力量,非沉默现象 |
五、总结
“道路以目”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言论压制,也映射出人性中对自由表达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倾听和表达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社会言论自由程度提高,但在某些特殊背景下,“道路以目”的现象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字面含义 | 在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 |
| 引申意义 | 社会压抑,言论受限 |
| 现代用法 | 讽刺或描述言论自由受限的环境 |
| 相关成语 | 闭口不言、惊弓之鸟、言多必失等 |
| 适用场景 | 社会评论、历史研究、文学作品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