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道路以目的典故

2025-11-03 15:50:11

问题描述:

道路以目的典故,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3 15:50:11

道路以目的典故】“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社会动荡、百姓不敢说话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对现实的一种讽刺或无奈表达。

一、典故来源

“道路以目”最早见于《左传》,原文如下:

> “民不与言,道路以目。”

意思是:百姓不敢说话,只能在路上用眼神交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言论的禁锢。

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晏子)出使晋国时,晋国大夫叔向问起齐国的政治情况。晏婴回答说:“齐国政治腐败,百姓不敢说话,只能在路上用眼睛交流。”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民的处境。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在道路上,人们只能用眼睛来交流。

- 引申义:形容社会风气压抑,人民不敢公开表达意见,只能通过隐晦的方式进行沟通。

- 现代用法:多用于讽刺某些场合下言论自由受限,或者人们被迫保持沉默的现象。

三、使用场景

场景类型 使用示例
社会评论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人们往往“道路以目”,不敢畅所欲言。
历史研究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常被描述为“道路以目”的状态。
文学作品 作家常用此典故来表现社会压迫或人民的无奈。
政治讽刺 用于批评某些地方言论管控过严,导致民众只能“以目交流”。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含义 与“道路以目”的关系
闭口不言 不说话 与“道路以目”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主动沉默
惊弓之鸟 害怕说话 强调心理恐惧,而非社会环境限制
言多必失 多说易错 更强调说话的风险,而非不能说话
众口铄金 言论可毁人 强调舆论的力量,非沉默现象

五、总结

“道路以目”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言论压制,也映射出人性中对自由表达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倾听和表达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社会言论自由程度提高,但在某些特殊背景下,“道路以目”的现象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典故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字面含义 在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
引申意义 社会压抑,言论受限
现代用法 讽刺或描述言论自由受限的环境
相关成语 闭口不言、惊弓之鸟、言多必失等
适用场景 社会评论、历史研究、文学作品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