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古诗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蝉为题材,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高洁自持、不随波逐流的人格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诗中咏物诗的经典之作。
一、诗歌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在高树上鸣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品格的自信与坚守。诗中“垂緌”指蝉的触须,象征其清高;“饮清露”则表现其不食人间烟火,纯洁无瑕。“流响出疏桐”描绘了蝉声在空旷的梧桐树间回荡,声音悠远。“居高声自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明即使身处高位,只要品行高尚,自然声名远扬;而“非是藉秋风”则进一步强调,名声的传播并非依靠外力,而是源于自身的德行。
二、诗歌赏析表格
| 诗句 | 字面意思 | 深层含义 | 表现手法 |
| 垂緌饮清露 | 蝉的触须垂下,饮用清澈的露水 | 象征高洁、清廉 | 借物喻人 |
| 流响出疏桐 | 蝉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 | 表现蝉声悠远、清亮 | 以声写形 |
| 居高声自远 | 蝉站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远 | 表达品德高尚者自然受人敬仰 | 托物言志 |
| 非是藉秋风 | 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 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 对比反衬 |
三、作者背景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深受唐太宗器重,曾担任秘书监,参与编修国史。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道德教化,在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地位。
四、结语
《蝉》虽仅四句,却寓意深刻,展现了虞世南对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诗中不仅有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使这首诗成为后世咏物诗中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