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成语意思】“草船借箭”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源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一段精彩故事。这个成语不仅展现了智慧与谋略,还体现了在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的高超能力。下面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使用场景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来源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讲述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表示三天即可完成。他利用大雾天气,率领二十艘草船驶向曹军水寨,曹操因疑兵之计不敢贸然出击,只命弓箭手射箭。结果,草船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矢,诸葛亮轻松“借”到了十万支箭。
二、成语含义
“草船借箭”原指利用对方的失误或疏忽,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获取利益。现在多用来比喻在不利条件下,依靠聪明才智和巧妙安排,达到目的,或在看似无望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三、使用场景
- 职场中:形容某人通过策略或资源调配,解决难题。
- 学习中:比喻善于利用已有条件,高效达成目标。
- 生活中:形容在困境中灵活应对,转危为安。
四、相关人物
| 人物 | 角色 | 简介 |
| 诸葛亮 | 主角 | 聪明机智,运用计策“借”得十万支箭 |
| 周瑜 | 对手 | 出题刁难,最终被诸葛亮折服 |
| 曹操 | 对方 | 因疑兵之计而误判形势,导致损失 |
五、成语延伸意义
| 意义 | 解释 |
| 智慧取胜 | 表示通过智慧而非武力解决问题 |
| 巧妙布局 | 强调事前准备和策略的重要性 |
| 反败为胜 | 在劣势中找到突破口,实现逆转 |
六、总结
“草船借箭”不仅是历史故事中的经典情节,更是中华文化中智慧与谋略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冷静思考、灵活应对,才能在逆境中脱颖而出。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
表:草船借箭成语信息汇总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草船借箭 |
| 来源 |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
| 含义 | 利用对方失误,巧妙获取利益 |
| 使用场景 | 职场、学习、生活等 |
| 相关人物 | 诸葛亮、周瑜、曹操 |
| 延伸意义 | 智慧取胜、巧妙布局、反败为胜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故事,欢迎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