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成语典故介绍】“不辱使命”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任务的成语。它源自古代历史典故,体现了忠诚、责任与担当的精神。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介绍。
一、成语释义
“不辱使命”意指在执行任务或承担职责时,能够不负所托,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他人的期望和信任。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责任感和执行力,常用于表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完成艰巨任务的人。
二、出处与典故
“不辱使命”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子虽不言,吾不辱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虽然没有说话,但我不会辜负使命。后来,“不辱使命”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各种场合。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不辱使命”而被后人铭记,例如:
-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始终不屈服,最终完成使命。
-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
- 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坚持气节,不向敌人屈服,堪称“不辱使命”的典范。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 成语 | 用法 | 例句 |
| 不辱使命 | 形容人忠实地完成任务 | 他在紧急情况下不辱使命,成功化解了危机。 |
| 不辱使命 | 表达对某人能力的信任 | 公司派他去处理这个项目,相信他一定不辱使命。 |
四、总结
“不辱使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责任、忠诚与担当,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以“不辱使命”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辱使命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含义 | 完成任务,不负重托 |
| 典型人物 | 苏武、诸葛亮、文天祥等 |
| 用法 | 描述人尽职尽责、完成任务 |
| 精神内涵 | 责任感、忠诚、担当 |
通过了解“不辱使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