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和造句】“不求甚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求知道大概,不深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常用来形容学习或阅读时态度不够认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
虽然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先掌握大致内容再逐步深入,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 不求甚解 | 不追求深入理解,只了解大概 | 《五柳先生传》 | 常用于批评学习态度不认真的人 |
二、常见造句示例
| 句子 | 释义 |
| 他读书总是不求甚解,结果考试时很多题目都不会。 | 表示他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没有深入理解内容。 |
| 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对知识不求甚解,要多思考。 | 强调学习应深入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为了快速获取信息,养成了不求甚解的习惯。 | 描述一种学习方式,强调效率优先。 |
| 这篇文章内容很深,我暂时只能不求甚解地读一遍。 | 表示暂时无法深入理解,先粗略阅读。 |
三、使用建议
- 适合场合:在批评他人学习态度时使用。
- 避免场合:在正式写作中尽量避免使用,除非有明确语境支持。
- 替代表达:可以用“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近义词替换。
四、总结
“不求甚解”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既可以表示学习态度不认真,也可以在特定情境下体现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语境合理使用,并注意避免过度贬义。通过适当的造句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和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