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羹见墙成语故事】“见羹见墙”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人引申为“见羹见墙”,意指人在追求道德修养或学问的过程中,即使在最微小的地方也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严谨、细致,注重细节,尤其是在面对小事时也不放松要求,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成语总结与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见羹见墙 |
| 出处 | 《礼记·大学》 |
| 释义 | 比喻做事细致、严谨,注重细节,不因事小而轻视。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做事认真、态度端正,尤其在细微之处表现出高度责任感。 |
| 近义词 |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慎终如始 |
| 反义词 | 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粗心大意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评价他人或自我激励,强调在细节上的坚持与努力。 |
| 成语寓意 | 强调做人做事要从小处着手,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 |
成语故事简述
“见羹见墙”最早源于古人对君子修身的要求。在古代,君子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比如吃饭时的礼仪、与人交往的态度等。所谓“见羹”,是指看到一碗汤也要认真对待;“见墙”,则是指面对一面墙也要保持端正的姿态。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慎独”的理念,即在无人监督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见羹见墙”不仅是对行为规范的描述,更是对人格修养的高度要求。它提醒人们,真正的修养并非只在重大场合展现,而是在点滴之中体现。
总结
“见羹见墙”这一成语虽不常见,但其内涵深刻,强调的是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细节中见品格。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与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