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令狐郎中李商隐古诗讲解】一、
《寄令狐郎中》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令狐绹(即“令狐郎中”)的思念与感慨。全诗语言含蓄,情感真挚,展现了李商隐在仕途失意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如“秋雨”、“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二、诗歌原文及赏析:
原文: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注: 实际上,此诗并非出自李商隐之手,而是《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句子。可能为误传或混淆。若按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应为:
> 《寄令狐郎中》
> 李商隐
>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箫鼓声中,红烛泪,夜半犹听宫漏滴。
>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此为根据李商隐风格推测的版本,实际原诗为《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作者 |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858年) |
| 体裁 | 七言绝句 / 古体诗(依版本而定) |
| 创作背景 | 李商隐仕途坎坷,与令狐绹曾有深厚交情,后因政治立场不同渐生疏离 |
| 主题 | 思念友人、感慨人生、表达孤独与无奈 |
| 情感基调 | 悲凉、忧郁、含蓄 |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用典自然,语言婉约 |
| 代表诗句 |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 后世评价 | 被认为是李商隐最具深情的作品之一,情感细腻动人 |
四、结语:
《寄令狐郎中》虽因版本问题存在争议,但无论其真实出处如何,它所传达的情感却是李商隐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文人在面对友情、仕途与人生变故时的复杂心境。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正是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