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法会计分录】在企业日常的存货管理中,计划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核算方法。它通过设定存货的计划单位成本,简化了存货的核算流程,提高了会计处理的效率。本文将对计划成本法下的主要会计分录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计划成本法概述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购入存货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入账,而不是按实际成本入账。在月末或年末,再根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调整存货的价值和成本差异。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种类繁多、单价相对稳定的企业,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主要会计分录总结
| 业务类型 | 会计分录(借方) | 会计分录(贷方) | 说明 |
| 购入材料(按计划成本) | 原材料/库存商品 | 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 按计划成本入账,不考虑实际成本 |
| 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超支) | 材料成本差异 |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 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增加成本 |
| 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 |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 材料成本差异 |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减少成本 |
| 发出材料(按计划成本) |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 原材料/库存商品 | 按计划成本发出,实际成本待调整 |
| 计算并结转成本差异率 | 材料成本差异 |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 根据差异率调整各成本项目 |
三、注意事项
1. 计划成本应合理设定: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成本,否则会导致较大的成本差异,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2. 成本差异需定期调整:每月或每季度应对材料成本差异进行计算和调整,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 适用范围有限:计划成本法更适合于材料品种少、价格波动小的企业,对于价格波动大的材料不建议使用。
四、总结
计划成本法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存货核算方式,尤其适合于材料种类较少且价格稳定的中小企业。通过合理的计划成本设定和定期的成本差异调整,企业可以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掌握其基本会计分录是正确应用该方法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