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一百岁为之什么年】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呼非常讲究,往往用一些文雅、富有诗意的词汇来表达不同年龄段的人。其中,对于百岁老人,古人有着特殊的称谓。那么,“古人称一百岁为之什么年”呢?
一、
在古代汉语中,一百岁被称为“期颐”或“百岁”。这一说法源于《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百年曰期颐。”“期”意为期待,“颐”意为保养,合起来就是“期待颐养天年”的意思,寓意人到百岁,应安享晚年,由子孙奉养。
此外,也有“耄耋”一词,但“耄耋”一般指八九十岁,而非百岁。因此,“期颐”是更为准确的称谓。
二、表格展示
| 年龄段 | 古代称谓 | 含义解释 |
| 10岁 | 黄口 | 指儿童时期,尚未懂事 |
| 20岁 | 弱冠 |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
| 30岁 | 而立 | 表示有所成就,可以自立 |
| 40岁 | 不惑 | 表示对人生有清晰认知 |
| 50岁 | 知命 | 表示明白命运,顺其自然 |
| 60岁 | 花甲 | 天干地支循环一次,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 |
| 70岁 | 从心 | 表示随心所欲,不逾矩 |
| 80-90岁 | 耄耋 | 指高龄老人,多用于八九十岁 |
| 100岁 | 期颐 | 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颐养天年 |
三、结语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礼仪。其中,“期颐”作为百岁老人的专属称谓,至今仍被用来表达对长寿者的敬意。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