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之疾的词语意思】“膏肓之疾”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医学术语,常用于比喻病情严重、难以治愈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来形容问题或弊端已经非常严重,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一、词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词源 |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 字面意思 | “膏”指心下脂肪,“肓”指膈膜之间,二者均为人体深处,难以治疗的部位。 |
| 引申义 | 比喻问题严重、无法挽救,或疾病已到晚期,难以治愈。 |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问题、病症、社会现象等严重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
二、用法与例句
| 用法 | 例句 |
| 用于描述疾病 | 他长期酗酒,如今已是膏肓之疾,医生也无力回天。 |
| 用于比喻问题 | 这个公司内部腐败严重,已成膏肓之疾,难以整顿。 |
| 用于文学或正式文章 | 面对这种膏肓之疾,任何补救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无可救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
| 反义词 | 药到病除、起死回生、扭转乾坤 |
四、总结
“膏肓之疾”原指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病症,后引申为对严重问题或弊端的形容。其使用范围广泛,尤其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较为常见。理解这一成语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该词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避免因误解而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