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的含义】“飞蛾扑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飞蛾扑向火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明知危险却仍然执着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它不仅带有警示意义,也蕴含着对理想、信念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一、成语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飞蛾扑火 |
| 拼音 | fēi é pū huǒ |
| 字面意思 | 飞蛾扑向火焰 |
| 引申义 | 明知危险仍不回头;执着追求,不怕牺牲 |
| 情感色彩 | 多为贬义,也可用于褒义(如对理想的坚持) |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多用于批评或赞美 |
| 来源 | 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寓言和诗词中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飞蛾扑火”最早可追溯至《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文中提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虽未直接提及“飞蛾扑火”,但其思想与该成语有相通之处——即生命短暂,却依然执着于追求光明或目标。
后来,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也有类似表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不是直接使用“飞蛾扑火”,但表达了类似的执着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飞蛾扑火”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批评行为 | 他明明知道这条路很危险,却还是飞蛾扑火,最终吃了大亏。 |
| 赞美精神 | 她为了理想,哪怕前路荆棘,也像飞蛾扑火一样勇往直前。 |
| 文学描写 | 在小说中,主人公像飞蛾扑火般走向命运的终点。 |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飞蛾扑火”既可以作为警示,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冲动,也要作为激励,鼓励人们为理想勇敢前行。关键在于把握好“执着”与“理智”的平衡。
五、总结
“飞蛾扑火”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既反映了人类面对诱惑时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在不同的语境下,它可以是劝诫,也可以是赞扬,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