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尽粮绝怎么解释呢】“弹尽粮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战斗或竞争中资源、力量全部耗尽的状态。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情境,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现实意义。
一、成语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弹尽粮绝 |
| 拼音 | dàn jìn liáng jué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兵革既疲,民力已竭,仓廪空虚,士卒饥渴。” |
| 含义 | 形容武器用完,粮食吃光,陷入极度困境的状态。多用于比喻在斗争、竞争或危机中资源耗尽、无力再战。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口语使用,常用于描述团队、企业、个人等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
| 近义词 |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势单力薄 |
| 反义词 | 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实力雄厚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弹尽粮绝”最早出自古代战争记载,最初是描述士兵在长期作战后,弹药耗尽、粮食短缺的情况。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成语逐渐被引申为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枯竭、无力支撑”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弹尽粮绝”不仅用于军事领域,也常用来形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资金链断裂、产品断档;或者个人在奋斗过程中体力、精力、财力全部耗尽,无法继续前行。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商业竞争 | 公司因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最终弹尽粮绝,被迫破产。 |
| 军事行动 | 部队在长时间激战后,弹药和粮食均已耗尽,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
| 个人奋斗 | 经过数月努力,他终于完成项目,但身体和精神都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
四、注意事项
1. 语境适用性:该成语适用于较为严肃或紧张的场合,不宜用于轻松或幽默的语境。
2. 情感色彩:带有较强的负面情绪,表示一种“濒临崩溃”的状态。
3. 搭配使用:通常与“陷入”“面临”“处于”等动词连用,如“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五、总结
“弹尽粮绝”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字面意义上的资源耗尽,还蕴含了深层的奋斗与困境的象征意义。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了解了成语的含义,也掌握了它的用法和适用范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