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逊成语典故】“出言不逊”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说话傲慢、无礼,态度粗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言语上不够尊重他人,语气强硬,甚至带有侮辱性。
一、成语出处
“出言不逊”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王朗)性刚直,有大节,每发言,辞气慷慨,未尝出言不逊。”
后来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引用,如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时,曾批评对方“出言不逊”,表示对方态度傲慢、不讲道理。
二、成语释义
- 出言:说话。
- 不逊:不谦逊,不恭敬。
- 整体意思:指说话态度傲慢、无礼,不尊重他人。
三、使用场景
| 使用场景 | 示例 |
| 描述一个人说话无礼 | 他因不满公司安排,出言不逊,引起同事不满。 |
| 批评某人态度恶劣 | 面对领导的询问,他出言不逊,显得非常不尊重。 |
| 历史或文学作品中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次指责敌方“出言不逊”。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成语 |
| 近义词 | 出言无状、狂言乱语、傲慢无礼 |
| 反义词 | 谦虚有礼、温文尔雅、恭恭敬敬 |
五、成语故事简述
据《三国志》记载,王朗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为人正直,言辞恳切。他在一次朝廷议事中,面对不同意见的人,始终以理服人,从不恶语相向。因此,当时人们称赞他“未尝出言不逊”。后来,“出言不逊”便成为形容人说话不客气、态度傲慢的成语。
六、总结
“出言不逊”不仅是一个表达态度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际交往中基本礼仪的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礼貌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都应避免“出言不逊”的行为,做到言辞得体、举止文明。
| 成语 | 出言不逊 |
| 拼音 | chū yán bù xùn |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 释义 | 说话傲慢、无礼 |
| 使用场景 | 描述无礼言行、批评态度恶劣 |
| 近义词 | 出言无状、傲慢无礼 |
| 反义词 | 谦虚有礼、温文尔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