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赤地千里的典故

2025-10-30 08:26:49

问题描述:

赤地千里的典故,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30 08:26:49

赤地千里的典故】“赤地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因自然灾害、战争或人为破坏导致土地干裂、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常用来比喻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惨状。

一、成语来源与演变

“赤地千里”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用于描述干旱、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在历史长河中,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政治语境中,强调灾难带来的严重后果。

时期 文献出处 含义说明
古代 《左传》等史书 描述因战争或灾荒导致的土地荒芜
明清 《明史》《清史稿》 常用于记录灾害后社会的惨状
近现代 现代文学、新闻报道 强调环境破坏或社会动荡的影响

二、常见用法与语境

1. 自然灾害后:如大旱之后,田地龟裂,百姓流离失所。

2. 战争影响:战争结束后,城市废墟、田野荒芜。

3. 环境问题:如过度开发、污染导致土地贫瘠。

三、相关典故举例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述
黄巢起义 《旧唐书》 起义军横扫中原,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与土地荒芜
明朝末年灾荒 《明史·食货志》 天灾人祸交织,导致“赤地千里”的局面
清朝黄河决堤 《清史稿》 河道溃决,淹没农田,百姓流亡

四、成语意义与现实启示

“赤地千里”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发展,避免因短视行为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含义 形容土地干裂、荒芜,民生凋敝
来源 古代史书与文学作品
使用场景 自然灾害、战争、环境问题
历史实例 黄巢起义、明清灾荒、黄河决堤
现实意义 提醒重视生态与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赤地千里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汲取教训,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环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