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时稍有疏忽或偏差,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句话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谨细致,不可掉以轻心。
一、出处总结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早出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意思是说,君子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如果一开始有一点点差错,到最后就会造成巨大的失误。
后来,《汉书·司马迁传》中也有类似表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思想相通,都强调了小事不注意可能引发大问题。
二、出处对比表
| 出处书籍 | 原文内容 | 出处时间 | 释义 |
| 《礼记·经解》 |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战国至西汉时期 | 强调开始时的细微错误会导致最终的巨大失误 |
| 《汉书·司马迁传》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西汉·班固 | 小事积累成大患,智慧和勇气往往被沉迷所困 |
| 后世引申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不确定 | 成语化用,广泛用于现代语境 |
三、延伸理解
虽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初是用于强调治国理政的严谨态度,但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
- 科学实验:一个数据误差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 工程建筑:设计中的小错误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 企业管理:管理上的小漏洞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 个人发展:人生选择上的小失误可能影响一生轨迹。
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警示。
四、结语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虽简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忽视细节,更不能轻视小问题。只有做到严谨细致,才能避免因小失大,走向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