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解释及成语典故介绍】“步履蹒跚”是一个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走路缓慢、不稳的成语。它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及其来源的介绍。
一、成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 步履 | 走路、步伐 | 
| 蹒跚 | 腿脚不稳,走路摇晃的样子 | 
整体解释:
“步履蹒跚”形容人走路时腿脚不稳、步伐缓慢,多用于描写年老体弱或身体有疾的人行走的状态。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缓慢、进展艰难。
二、成语出处与典故
| 出处 | 内容 | 说明 | 
| 《晋书·王导传》 | “导性宽厚,每遇艰危,未尝失色,虽步履蹒跚,亦能自持。” | 该句出自《晋书》,描述的是王导在困境中仍能保持镇定,即使走路不稳也依然坚强。 | 
| 《红楼梦》 | “贾母年高,步履蹒跚,行动不便。”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此词描写贾母年迈体弱的状态,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 | 
典故背景:
“步履蹒跚”最早见于古代史书和文学作品,最初用来形容年老体衰之人。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不仅限于描写老人,也可用于表达某种状态的迟缓或困难。
三、现代用法与语境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老年人 | “爷爷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步履蹒跚。” | 
| 比喻发展缓慢 | “公司发展缓慢,步履蹒跚地前行。” | 
| 文学描写 | “他步履蹒跚地走进房间,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沉重的回忆。” | 
四、总结
“步履蹒跚”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文化深度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人的外在状态,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迟缓。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晋书》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中均有相关用例。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步履蹒跚 |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不稳,多用于年老体弱者 | 
| 出处 | 《晋书》《红楼梦》 | 
| 典故 | 描述王导镇定自若、贾母年迈体弱 | 
| 现代用法 | 描写人物、比喻发展缓慢、文学描写 | 
| 文化意义 | 反映传统文化中对年老者的尊重与描写 | 
通过了解“步履蹒跚”的含义与来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也能感受到汉语文化的丰富与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