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的典故】“睚眦必报”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对极小的仇恨或不满也一定要报复。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常用来批评那些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
一、典故来源
“睚眦必报”最早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大臣范雎因被同僚嫉妒而遭陷害,后来他逃到秦国,得到重用,最终成为秦相。他在位期间,对曾经陷害过他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报复,其中就包括他的仇人须贾。范雎在复仇时表现出极强的报复心理,甚至连对方的家人都不放过,因此后人用“睚眦必报”来形容这种极端的行为。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睚眦 | 眼睛怒视的样子,比喻极小的怨恨或不满 |
| 必报 | 一定报复 |
| 睚眦必报 | 形容人对极小的怨恨也要进行报复,心胸狭隘 |
三、成语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心眼小,记仇,报复心强。
- 多用于批评他人行为过于刻薄或缺乏宽容。
四、相关人物与事件
| 人物 | 身份 | 事件 |
| 范雎 |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 | 因被同僚陷害,后掌权后对仇人进行报复 |
| 须贾 | 魏国大夫 | 曾陷害范雎,后被范雎报复 |
| 秦昭襄王 | 秦国君主 | 任用范雎为相,助其实现政治抱负 |
五、现代启示
“睚眦必报”虽是古语,但在现代社会中仍有警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做人应胸怀宽广,避免因小失大;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处理,而非一味报复。
六、总结
“睚眦必报”出自《史记》,讲述的是范雎因被陷害而复仇的故事,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对微小怨恨也要报复的心理状态。虽然历史上有其真实背景,但现代社会更倡导宽容与理解,反对以怨报怨的行为方式。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睚眦必报 |
| 出处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 释义 | 对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 |
| 使用场景 | 批评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 |
| 相关人物 | 范雎、须贾、秦昭襄王 |
| 现代启示 | 倡导宽容,反对以怨报怨 |
以上就是【睚眦必报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