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被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态度处理人与事的关系,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平衡。
以下是对《中庸》全文内容的总结,并附上部分重要章节的原文与译文对照表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核心思想。
一、《中庸》主要
1. “中”与“庸”的含义
“中”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意为常、平常,即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与原则。两者结合,强调行为与思想的适度与稳定。
2. 天命与人性
《中庸》认为人的本性由天所赋予,而“诚”是实现“中和”的关键。通过修养心性、顺应天命,人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3. 修身与治国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先修己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慎独”“克己复礼”等理念,要求人们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自律。
4. 君子之道
提出君子应具备“温、良、恭、俭、让”等品质,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5. 知行合一
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认识,更在于践行。
二、《中庸》部分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修养这种道叫做“教”。 |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 |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没有比隐秘之处更容易显现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明显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但都合乎节度,叫做“和”。 |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会自然生长。 |
三、结语
《中庸》不仅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文本之一,更是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内心和谐与社会秩序的重要经典。它提倡的“中和之道”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行为的适度,是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和与人生圆满的道路。
以上就是【中庸全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