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文】《鱼我所欲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文章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强调人在面对生命与道义的抉择时,应选择道义,而不应贪生怕死。本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生价值和道德选择的重要论述。
一、
《鱼我所欲也》以“鱼”与“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义”,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应违背道义。文章还指出,如果“不义而富且贵”,则“于我如浮云”,强调了道德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
文中还提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说明人们内心深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二、文章结构分析(表格)
内容部分 | 内容概要 | 作用与意义 |
引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比喻,引出“生与义”的比较。 |
比较论证 |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说明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应选择更有价值的“熊掌”,即“义”。 |
推论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将“鱼”与“熊掌”类比为“生”与“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
反例说明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通过假设反问,强调“义”远胜于“生”,否则人将无所不为。 |
结论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强调人应坚守道义,不因求生而丧失原则。 |
总结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提出“义”是人性本有的,但需保持不丧失。 |
三、核心思想
《鱼我所欲也》的核心思想是:“义重于生”。孟子主张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应以道义为重,不为利益所动,不为恐惧所屈。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精神境界的期待。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但“义”依然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职场中的诚信,还是社会中的责任担当,都离不开“义”的支撑。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忘记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与道义。
总结:《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议论文,通过对“生”与“义”的辩证分析,表达了儒家重视道义、轻视私利的价值观。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对现代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以上就是【鱼我所欲也课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