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之《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试题练习附答案】《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在长勺之战中的故事。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阐述了“取信于民”“把握战机”等重要的军事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精神。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和重点,以下是一些基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性默写题及参考答案,适合课后巩固和复习使用。
一、理解性默写题
1.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取信于民
2. 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曹刿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观点,说明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治理国家要公正无私,体恤百姓。
4. 在战场上,曹刿看到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出击,是因为他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士气高涨时进攻,士气低落时撤退。
5. “彼竭我盈”出自《曹刿论战》,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敌人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6. 曹刿在战后分析取胜的原因时说:“夫战,勇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战争靠的是士气,谁的士气高昂,谁就能取得胜利。”
7. 鲁庄公问曹刿为何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出战,曹刿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文中提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中“肉食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身居高位、享受优厚待遇的人。
9. 曹刿认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小的恩惠没有普遍施予,百姓不会跟从。
10. 文章结尾说:“_____________,故克之。”这是对齐军失败原因的总结。
答案:彼竭我盈
二、简答题(理解性填空)
1. 曹刿为什么要“请见”?
答:因为他认为国君没有远见,无法正确判断战争胜负的关键。
2.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反映出两人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鲁庄公重视物质上的准备,而曹刿更注重民心向背和士气的调动。
3. 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它说明了士气的重要性,强调了把握战机、及时行动的必要性。
4. 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答:因为只有公正处理案件,才能赢得民心,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为战争提供后盾。
5. 结合全文,你认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慧、关心百姓、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人。
三、综合理解题
1.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取信于民”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取信于民意味着统治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百姓,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人民的拥护,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从《曹刿论战》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答:我们应具备长远的眼光,不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要懂得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同时也要关心百姓疾苦,做到公正无私。
四、参考答案汇总
| 题号 | 答案 |
|------|------|
| 1 | 取信于民 |
| 2 |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
| 3 | 治理国家要公正无私,体恤百姓。 |
| 4 | 士气高涨时进攻,士气低落时撤退。 |
| 5 | 敌人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 6 | 战争靠的是士气,谁的士气高昂,谁就能取得胜利。 |
| 7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8 | 那些身居高位、享受优厚待遇的人。 |
| 9 | 小小的恩惠没有普遍施予,百姓不会跟从。 |
| 10 | 彼竭我盈 |
通过这些理解性默写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曹刿论战》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提升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多读多思,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