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真的熬不住了,求给个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9 04:23:48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 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2. 经纬线的作用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且交汇于南北极。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度越高,纬线越短。

3. 地图的基本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 方向: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指向标来表示。

- 图例与注记:用于解释地图中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

4. 等高线地形图

-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稀疏表示坡缓。

-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特征可通过等高线判断。

二、地球运动

1. 地球自转

- 自转周期为24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 地球自转导致时区差异,每15°经度为一个时区。

2. 地球公转

- 公转周期为一年,轨道为椭圆形。

- 地轴倾斜23.5°,导致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3. 晨昏线

- 是昼夜分界线,随地球自转不断移动。

- 晨线为日出线,昏线为日落线。

4. 正午太阳高度角

- 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影响气温和日照时间。

-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三、大气与气候

1. 大气组成

- 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及少量其他气体构成。

- 水汽和尘埃对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

2. 大气分层

- 对流层:最接近地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 平流层:臭氧层位于此层,能吸收紫外线。

- 中间层、热层等高层大气具有不同物理特性。

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 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如晴、雨、风等。

- 气候是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

4.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四、水循环与洋流

1. 水循环过程

- 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 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资源的动态平衡。

2. 洋流类型

- 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 暖流和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显著影响。

3.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如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西部气候温和。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整体性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2. 地域分异规律

-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 经度地带性: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 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方向上的自然带分布。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布局等均受自然条件制约。

- 人类活动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需注意可持续发展。

六、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1. 自然资源分类

-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 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 资源利用与保护

-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3. 环境保护措施

- 加强环保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 推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措施。

总结:

地理必修(一)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地球运动、大气与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