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
2. 能够正确进行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运算法则。
- 难点:负数与正数相乘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以及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判断。
三、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黑板、粉笔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概念。例如:
“小明每天存入银行5元,那么3天后他一共存了多少钱?如果他每天从银行取出5元,3天后他的账户余额会减少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课题,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复习整数乘法的符号规则:
- 正数 × 正数 = 正数
- 正数 × 负数 = 负数
- 负数 × 正数 = 负数
- 负数 × 负数 = 正数
(2)推广到有理数:
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因此,乘法法则可以扩展为:
- 同号两数相乘,结果为正;
- 异号两数相乘,结果为负;
- 任何数与0相乘,结果都为0。
(3)举例说明:
例1:(−3) × (−4) = 12
例2:(−5) × 6 = −30
例3:7 × (−2) = −14
例4:(−8) × 0 = 0
教师通过板书逐步演示计算过程,强调符号的处理方法。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以下题目:
1. (−2) × (−7)
2. 3 × (−4)
3. (−5) × (−6)
4. (−9) × 0
5. (−3) × 4 × (−2)
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展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并纠正错误。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 (−6) × (−3)
2. 5 × (−2)
3. (−4) × (−7)
4. (−1) × (−1)
5. (−10) × 0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 绝对值相乘;
- 0乘任何数都是0。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理数乘法的应用实例,加深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2页的习题1至5题;
2. 自主尝试计算:(−3) × (−2) × (−4) 和 (−5) × 0 × (−7),并写出步骤。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和练习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符号变化的理解,提高运算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