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4《比一比》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并能用这些符号进行简单比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正确使用“>”、“<”、“=”符号。
- 难点: 理解在不同位数的情况下如何比较数的大小(如三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
-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场景,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7个苹果,谁多?谁少?”
引导学生说出“小红多,小明少”,并引出“比一比”的主题。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如:35 和 42。
提问:“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引导学生先看十位上的数字,十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
- 教师介绍“>”、“<”、“=”三个符号,并说明其含义:
- “>”表示“大于”
- “<”表示“小于”
- “=”表示“等于”
- 举例说明:
- 35 < 42
- 68 > 59
- 77 = 77
3. 合作探究(15分钟)
-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数字卡片,要求学生两人一组,随机抽取两张卡片,比较大小,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 小组汇报: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比较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第35页的“比一比”练习题。
-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快速判断大小,并写出相应的符号。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较数的大小时应先看高位,再逐步比较。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一比”的例子,如:身高、体重、物品数量等。
五、板书设计:
```
比一比
35 < 42 68 > 5977 = 77
↑ ↑ ↑ ↑ ↑↑
十位十位 十位十位 十位 十位
```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第12页“比一比”相关题目,并尝试在家中找两个物品,比较它们的数量或大小,用“>”、“<”、“=”符号表示出来。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比较数大小的方法,但在面对不同位数的数字时仍需加强训练。今后可设计更多实际操作环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备注: 本教案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二年级下学期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