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子规》阅读答案及赏析】唐代诗人顾况的《子规》是一首以“子规”为意象的抒情诗,借鸟鸣抒发情感,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极具艺术感染力。
一、原文
> 早是有家归不得,
> 好是无事不相随。
> 每到黄昏人静处,
> 一声声是断肠时。
二、注释与翻译
- 早是有家归不得:早就想回家却无法回去。
- 好是无事不相随:哪怕没有事情也总是陪伴着我。
- 每到黄昏人静处:每当黄昏人静的时候。
- 一声声是断肠时:一声声的啼叫都让人肝肠寸断。
全诗大意是:诗人早已想回家却无法实现,子规鸟无论有没有事情都一直伴随着他。每当黄昏人静之时,那凄凉的叫声总让人痛彻心扉。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诗中“子规”象征了什么?
答:子规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离愁别绪、思乡之情。本诗中,“子规”的啼叫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好是无事不相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没有烦心事,子规依然陪伴左右,仿佛连自然之物也在与诗人同悲。
3. 请分析“一声声是断肠时”一句的艺术效果。
答:此句运用了夸张和拟人手法,将子规的叫声比作“断肠”,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极度悲伤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四、赏析
顾况的这首《子规》,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中通过“子规”这一意象,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哀婉的氛围。
全诗四句,层层递进,从“有家归不得”到“无事不相随”,再到“黄昏人静处”,最后以“断肠时”收尾,情感由浅入深,逐步升华,读来令人动容。
此外,诗中“好是无事不相随”一句尤为耐人寻味,表面上写子规的陪伴,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与情感表达技巧。
五、总结
顾况的《子规》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通过对子规啼叫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是唐代诗歌中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