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该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事迹,如荆轲、曹沫、豫让等,通过他们的行为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义”与“忠”的理解与追求。本文将对《刺客列传》的原文进行简要总结,并附上部分人物的翻译与分析。
一、
《刺客列传》共收录了五位刺客的事迹: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他们虽出身不同,但都因忠诚、信义或复仇而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司马迁在文中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行动,还通过对他们心理、动机的描写,表达了对“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赞颂。
- 曹沫:鲁国将军,在齐鲁会盟时以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土地,表现出勇猛与智慧。
- 专诸:吴国刺客,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助公子光夺位。
- 聂政:侠义之士,为报严仲子之恩,独自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毁容貌以免连累姐姐。
- 豫让:晋国大夫智伯被灭后,为报主仇,多次刺杀赵襄子,最终自刎。
- 荆轲:燕太子丹的门客,受命刺秦王,虽未成功,但其壮烈之举千古传颂。
这些刺客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义”的典范,体现了士人阶层对忠诚与名誉的重视。
二、人物对比表格(原文+翻译)
| 人物 | 原文片段 | 翻译 |
| 曹沫 | “曹沫执匕首而进,劫桓公于坛上。” | 曹沫手持匕首走上前,劫持了齐桓公在坛上。 |
| 专诸 | “于是,专诸乃取鱼肠剑,置酒中,进之。” | 于是,专诸取出鱼肠剑,藏在酒中,献给吴王僚。 |
| 聂政 | “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入尘埃之中,徒以须臾之名,不令天下之士闻之耳。’” | 聂政说:“我之所以降低志向、忍受屈辱,进入尘世之中,只是为了短暂的名声,不让天下的士人听到我的名字。” |
| 豫让 |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不避死之恶。’” |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不会逃避死亡的罪责。” |
| 荆轲 | “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请得为之。’” | 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请求替您去办。” |
三、结语
《刺客列传》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对“义”与“忠”的深刻诠释。司马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刺客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定与悲壮。尽管他们的行为在现代看来可能过于激烈,但在那个时代,他们被视为英雄,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通过阅读《刺客列传》,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刺客的故事,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忠诚、牺牲与名誉的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