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历史典故】“鹤鸣九皋”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原文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句话描绘了一只白鹤在深泽中鸣叫,其声音传遍广阔的原野。此句不仅表现了鹤的高洁与清雅,也象征着贤者虽隐居山林,但其德行与才学仍能远播四方,被世人所知。
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比喻有才华、有德行的人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也能被人知晓、受到尊重。在古代文学和文化中,“鹤鸣九皋”常常成为文人墨客寄托志向、表达情怀的重要意象。
“鹤鸣九皋”源于《诗经》中的诗句,原意是描述白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至远方。后引申为贤者虽隐居山林,其名声与德行仍能广为人知。该典故寓意深远,常用于赞美人才或品德高尚之人,即便不显山露水,也有其价值与影响力。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小雅·鹤鸣》 |
原文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
含义 | 白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至远方;引申为贤者虽隐居,德行仍被世人所知 |
象征意义 | 高洁、清雅、德才兼备、隐而不发 |
文化用途 | 常用于诗词、文章中,赞美人才或品德高尚之人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形容有才华、有德行但低调的人 |
相关人物 | 无具体人物,多为抽象象征 |
通过“鹤鸣九皋”这一历史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能体会到他们对道德与才能的高度重视。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