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原文和翻译】“管宁割席”是中国古代一则广为流传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这个故事通过管宁与华歆之间的行为对比,反映出古人对品德、志向和交友标准的重视。以下是对该故事的原文、翻译以及。
一、原文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视而不见,锄之如故;华歆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二、翻译
>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继续锄地;而华歆却捡起来又扔掉了。有一次他们一起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乘坐华丽车马的人经过,管宁依旧专心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去看。于是管宁割断了席子,与他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三、
“管宁割席”讲述的是管宁因华歆在金钱面前表现出贪念,在面对权贵时流露出羡慕之心,而最终选择与他断交的故事。这则故事强调了志趣相投、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清高自持、不慕荣利的价值追求。
四、关键点对比表
项目 | 管宁 | 华歆 |
面对金钱 | 视而不见,继续劳作 | 捡起后又丢弃 |
面对权贵 | 专心读书,不为所动 | 放下书本,驻足观看 |
行为态度 | 内心坚定,淡泊名利 | 心态浮躁,易受外物影响 |
最终结果 | 割席断交,表明立场 | 被管宁视为异类 |
五、启示与意义
“管宁割席”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
- 交友需慎重:真正的朋友应志同道合,价值观一致。
- 品德重于外在: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比外在表现更为重要。
- 坚持自我: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是君子应有的操守。
结语:
“管宁割席”虽为古事,但其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我们更应坚守内心的信念,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品德相符的人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