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铄是什么意思啊】“精神矍铄”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虽然年纪较大,但看起来依然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描述老年人的状态时更为常见。
下面是对“精神矍铄”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精神矍铄 |
拼音 | jīng shén jué shuò |
出处 | 《后汉书·马皇后纪》:“妾虽不才,幸得奉先帝,今虽老矣,犹有精神。” |
含义 | 形容人年老但精神好,气色饱满,显得很有活力。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形容老年人,也可用于年轻人,表示其精神状态良好。 |
情感色彩 | 褒义词,带有赞美和尊敬的意味。 |
二、用法举例
1. 例句1:张爷爷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依旧精神矍铄,每天还坚持锻炼身体。
2. 例句2:这位退休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绘声绘色,精神矍铄,让人佩服。
三、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精神矍铄”的区别 |
面黄肌瘦 | 面容憔悴,身体虚弱 | 与“精神矍铄”形成鲜明对比 |
精神焕发 | 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 更强调当前状态,不特指年龄 |
老态龙钟 | 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 与“精神矍铄”相反 |
四、注意事项
- “精神矍铄”一般用于正面评价,不适合用于贬义或讽刺场合。
- 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
- 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矍铄”是“虚弱”的意思,其实“矍铄”是“明亮、精神”的意思。
五、总结
“精神矍铄”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来赞美年长者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成语的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