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戁不竦是什么意思】“不戁不竦”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中“戁”和“竦”均为恐惧、惊惧之意,因此“不戁不竦”可以理解为“不害怕、不恐惧”,形容人勇敢无畏、毫不畏惧。
在现代汉语中,“不戁不竦”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或挑战时,表现出坚定、勇敢的态度,不因恐惧而退缩。
“不戁不竦”是一个古代成语,原意是“不恐惧、不惊慌”,用来形容人勇敢坚强、无所畏惧。虽然这个词语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仍可用来表达一种坚毅的精神状态。
表格说明: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现代意义 |
不戁不竦 | bù dǎn bù sǒng | 不恐惧、不惊慌 | 《诗经·小雅·常棣》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 形容人勇敢、无畏、坚定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戁不竦”虽非常见词汇,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