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读音及解释】“雹”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字,但在日常使用中并不频繁出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本文将从读音、字形结构、常见用法以及相关词语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雹”字读作 báo,是第三声。它是一个会意字,由“雨”和“包”组成,表示雨中夹杂着冰粒或冰块降落的现象,即“冰雹”。在现代汉语中,“雹”常用于描述天气现象,如“下雹子”。
该字在书面语中使用较多,口语中较少直接使用。此外,“雹”也常出现在一些成语或固定搭配中,如“冰雹天气”、“雹灾”等。
需要注意的是,“雹”与“暴”在字形上相似,但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需注意区分。
二、表格展示
字符 | 拼音 | 注音符号 | 部首 | 总笔画 | 五笔编码 | 释义 | 常见用法 |
雹 | báo | ㄅㄠˊ | 雨 | 15 | JGKL | 冰粒或冰块从云中落下 | 下雹子、冰雹天气 |
一种自然灾害 | 雹灾、雹击 | ||||||
通“雹”,古指大雪 | 古文中偶见 |
三、拓展说明
- 字形结构:由“雨”部和“包”组成,表示雨水中有冰块。
- 读音来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雹”读作 báo,是第三声,发音时要注意声调的升调。
- 常见错误:有人误将“雹”读作 pào 或 bào,这是不正确的,应准确掌握其读音。
- 使用场景:主要用于天气描述或农业灾害相关的语境中,如“今年夏天多地出现冰雹天气”。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雹”字的读音、结构、含义及常见用法。在实际写作或交流中,正确使用“雹”字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