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译文】一、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属于般若类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以“空性”为核心思想,强调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或观念,从而达到解脱与智慧的境界。
《金刚经》语言简洁、义理深奥,虽篇幅不长,但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指导。经中通过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形式展开,探讨了“无住”、“无相”、“无我”等重要概念,并反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方法。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刚经》的内容,以下将提供原文与译文对照,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与学习。
二、《金刚经》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段落编号 | 原文(《金刚经》) | 译文 |
第1段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我听佛这样说: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同修行。 |
第2段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 当时,长老须菩提从座位上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陀说:“稀有啊!世尊!如来善于守护和教导菩萨们。” |
第3段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应当如何安住?又该如何调伏这颗心呢?” |
第4段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菩萨应当这样调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我都让他们进入无余涅槃,得到解脱。” |
第5段 |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虽然如此,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真正被度脱。” |
第6段 |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还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相,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
第7段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 “再说,须菩提!菩萨在修行布施时,应当无所执着,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
第8段 |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像一个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心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像一个人有眼睛,在阳光下能看见各种颜色。” |
三、结语
《金刚经》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成为佛教修行者必读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执着,更鼓励修行者以平等、慈悲之心面对一切现象。
通过上述原文与译文的对照,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经文的含义,为进一步深入研读打下基础。同时,建议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体悟,方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