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得楚弓出处于哪里】“楚得楚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在本地区或本群体内部流转、使用,不外流。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
一、成语“楚得楚弓”的出处
“楚得楚弓”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四年》。原文如下:
> “楚子曰:‘吾以楚国之众,而不能得楚弓,是吾无德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楚王认为自己作为楚国的君主,如果无法得到楚国的弓箭,说明自己缺乏德行。后来,人们将“楚得楚弓”引申为“楚人得楚弓”,即楚国人得到楚国的弓,表示事物在本地或本群体中流转,不外传。
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物归原主”、“自用自得”等含义的成语。
二、总结与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楚得楚弓 |
出处 | 《左传·哀公四年》 |
原文 | “楚子曰:‘吾以楚国之众,而不能得楚弓,是吾无德也。’” |
含义 | 指事物在本地区或本群体内部流转,不外流;也可引申为“物归原主”。 |
引申义 | 表示资源、财富、权力等在本系统内循环使用,不外泄。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地方性资源、文化传承、权力分配等情况。 |
三、延伸理解
“楚得楚弓”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对“地域归属感”和“资源归属”的重视。在历史上,许多地方势力都强调“本乡本土”的资源应由本地人使用,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治理和社会结构。
此外,“楚得楚弓”也常被用来讽刺某些封闭、排外的现象,强调资源不应只局限于某一区域或群体,而应合理分配、共享。
四、结语
“楚得楚弓”虽源于古代文献,但其内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资源管理、文化传承,还是社会公平,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了解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现代语境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