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致良知名词解释考研

2025-11-12 05:26:43

问题描述:

致良知名词解释考研,急到原地打转,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2 05:26:43

致良知名词解释考研】“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研中,“致良知”常作为哲学类专业(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考点出现,考生需要对其内涵、来源、意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一、

“致良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在此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先天的道德认知能力,即“良知”。通过“致”的过程,将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外化于行为之中,实现道德实践。这一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自觉,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知行合一。

在考研中,“致良知”通常涉及以下

- 概念来源:王阳明对《大学》的重新诠释;

- 内涵解析:良知的本质与作用;

- 与“格物致知”的关系;

- 实践意义:知行合一与道德修养;

- 历史评价: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内容
出处 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王阳明加以发展
提出者 王阳明(明代)
核心概念 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定义 “致良知”是指通过反省内心、去除私欲,使内在的道德意识得以显现并指导行为的过程
良知含义 人天生具备的道德判断力,是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
“致”的含义 推致、扩充、实践,强调将良知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与“格物致知”的关系 王阳明认为“格物”应以“致良知”为前提,反对脱离良知的机械格物
实践目标 实现道德自觉,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哲学意义 强调主体性、内在道德感,推动儒学由外向内的转向
历史评价 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被视为心学的代表思想

三、结语

“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理解其心学思想的关键。在考研复习中,应结合具体文本(如《传习录》《大学问》),深入分析其理论结构与现实意义。同时,注意与其他哲学流派(如程朱理学)进行对比,以全面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