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保护范围多少米】水源地是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设施,其保护范围的划定对于防止污染、确保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水源地(如地表水、地下水)在保护范围的设定上存在差异,具体标准通常依据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范来确定。
以下是根据常见水源地类型整理出的保护范围标准,供参考:
一、水源地保护范围总结
1. 地表水水源地:通常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保护范围一般以取水口为中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涵盖上游、下游及周边区域。
2.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范围主要依据含水层的分布情况,通常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管理措施。
3.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按照《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保护范围需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
二、水源地保护范围对照表
水源类型 | 保护范围(米) | 备注说明 |
地表水(河流) | 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 | 依据《水污染防治法》,重点水源地可扩大至2000米以上 |
地表水(湖泊) | 300-1000米 | 根据湖泊大小和功能区划调整 |
地表水(水库) | 1000-3000米 | 一般按库容和功能划分,大型水库保护范围更大 |
地下水(单井) | 50-300米 | 与井深、含水层渗透性有关,一般以井为中心半径计算 |
地下水(集中供水) | 一级保护区:100-300米;二级保护区:500-1000米 | 依据《地下水管理条例》,一级保护区严格限制排污行为 |
市政集中式水源地 | 视具体情况而定 | 通常由环保部门会同水利、卫生等部门联合划定,范围较广 |
三、注意事项
- 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工业分布等因素,水源地保护范围可能有所调整。
- 保护范围内的活动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排放污染物、建设污染项目等。
- 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共同维护水源地安全。
通过合理划定和管理水源地保护范围,可以有效提升水质安全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健康的饮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