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的意思是什么】“大放厥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时,言辞激烈、夸张甚至带有攻击性。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说话者可能情绪激动、缺乏理性或有意煽动他人。
一、
“大放厥词”原意是“发出狂妄的言论”,现多用来形容人在公开场合不顾事实、逻辑和礼貌,发表极端、偏激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情绪化、主观性强、缺乏依据的特点,容易引发争议或误解。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公共场合不加节制地表达观点的人,尤其适用于政治、舆论、网络等环境中。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大放厥词 |
拼音 | dà fàng jué cí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今之学者,不务经术,专以浮华相尚,大放厥词,以饰其非。” |
释义 | 形容人发表极端、夸张、不负责任的言论,常含贬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在公开场合的不当发言。 |
近义词 | 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狂言乱语 |
反义词 | 客观陈述、谨言慎行、三思而行 |
使用场景 | 政治评论、网络舆论、公众演讲等场合中,用于批评不理智的发言。 |
情感色彩 | 贬义 |
常见搭配 | “他大放厥词,引起众怒”、“媒体大放厥词,误导公众” |
三、使用建议
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大放厥词”应谨慎使用,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伤害。如果需要表达对某人言论的不满,可以采用更中性的词汇,如“言论失当”、“表达方式不当”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放厥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还蕴含着对语言使用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