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蹠相关成语有哪些】“掎蹠”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它原本是“掎”和“蹠”的合称,其中“掎”意为拉住、牵制,“蹠”通“跖”,指脚底或踩踏。在古文中,“掎蹠”多用于描述军事战术或动作,如牵制敌人、以脚踏敌等。虽然“掎蹠”本身不是成语,但与之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却不少。以下是对“掎蹠相关成语”的总结。
一、总结说明
“掎蹠”虽非成语,但在古代典籍中常与一些表达“牵制”、“围困”、“攻击”等含义的成语并列使用。因此,本文整理了一些与“掎蹠”在语义或结构上相近的成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及用法。
二、相关成语汇总表
成语 | 含义 | 出处/解释 |
掎角之势 | 指从两方面夹击敌人,形成包围之势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出走,楚人掎角而攻之。” |
掎南击北 | 从南边牵制,从北边进攻,分散敌人兵力 | 《后汉书·邓禹传》:“禹曰:‘今吾军士疲敝,不可久战。宜分兵掎南击北,以图进取。’” |
掎而击之 | 一边牵制,一边攻击,使敌人顾此失彼 | 《孙子兵法·虚实篇》:“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不有也,无不无也。……故能为敌之司命者,必先掎而击之。” |
踞关守险 | 依托关隘,占据险要之地,防止敌人进攻 |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引兵至邯郸,王离军于钜鹿之南,而章邯军于邯郸之北,遂成掎角之势。” |
狼奔豕突 | 形容敌人溃败时四处逃窜的样子 | 《明史·孙传庭传》:“贼势大张,狼奔豕突,不可收拾。” |
四面楚歌 | 比喻被包围或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
三、结语
“掎蹠”虽不常见于现代成语中,但在古代战争和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其相关的成语多涉及“牵制”、“包围”、“攻击”等军事策略,反映了古人对战争智慧的总结。通过了解这些成语,不仅有助于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战略思想。
如需进一步探讨“掎蹠”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可结合《左传》《孙子兵法》等经典文献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