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尔而与之解释呼呼尔而与之解释是什么】“呼尔而与之”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用轻蔑的态度给予别人东西,即使是路上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侮辱的方式施舍,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
这句话强调的是尊严的重要性,以及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应保持尊重和真诚。它不仅是对施舍者的要求,也是对受助者自尊的维护。
一、
“呼尔而与之”是一种带有轻视、不尊重意味的给予方式。孟子通过这句话指出,真正的善意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平等的,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加于人。这种态度不仅会伤害对方的尊严,也可能让对方拒绝接受帮助。
在现代社会中,“呼尔而与之”可以引申为:在给予帮助或资源时,若缺乏尊重和诚意,即使形式上是帮助,也可能被看作一种侮辱或轻视。
二、表格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原文 | 现代意义 |
呼尔而与之 | 用轻蔑、不尊重的方式给予 | 《孟子·告子上》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在现代语境中,指以冷漠、傲慢的态度施予帮助,容易引起反感或拒绝 |
呼 | 呼喊,表示轻视或命令 | —— | —— | 表示说话方式带有不尊重 |
尔 | 你,语气词,表示轻视 | —— | —— | 强调对对方的不尊重态度 |
与之 | 给他(东西) | —— | —— | 表示给予的行为 |
行道之人 | 路上的人 | —— | —— | 指普通大众,强调普遍性 |
乞人 | 乞丐 | —— | —— | 代表最底层的人,强调尊严不容践踏 |
三、延伸思考
“呼尔而与之”不仅仅是一个古文中的句子,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人以“施恩”的姿态去帮助他人,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尊重、平等、真诚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
孟子通过这句话提醒我们:帮助他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呼尔而与之”在现代职场、教育、家庭关系中的应用,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