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如不闻的故事和含义简短】“诟如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听到耻辱的话也不去听”,用来形容人对别人的侮辱或批评毫不在意,甚至故意不去听。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心胸宽广、不为外物所动,也有可能被用来讽刺那些明知错误却故意回避的人。
故事背景:
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霸,晋国大夫荀林父曾率军与楚国作战。战败后,他因未能完成任务而受到责备。有人向他进谏,说:“你应当听取意见,改正错误。”但荀林父却说:“诟如不闻。”意思是:我宁愿听不到这些责备的话,也不愿去面对它们。
后来,“诟如不闻”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批评或羞辱漠不关心的态度。
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诟如不闻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拼音 | gòu rú bù wén |
含义 | 对别人的责骂或羞辱充耳不闻,不放在心上。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豁达、不计较,有时也带讽刺意味。 |
近义词 | 充耳不闻、置若罔闻 |
反义词 | 虚心接受、闻过则喜 |
使用场景 | 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批评或羞辱的态度,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
总结:
“诟如不闻”这一成语,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豁达与从容,也可能反映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在不同语境中,它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批评时,保持理性判断,既不过于敏感,也不盲目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