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虽远必诛”是一句具有强烈正义感和威慑力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违法行为或敌对势力的坚决打击态度。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也反映了国家在面对威胁时的坚定立场。
一、
“虽远必诛”最早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原意是即使敌人逃到很远的地方,也要将其消灭。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强调国家对安全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该成语在历史和现代政治语境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涉及国家安全、反恐、打击犯罪等方面,常常被引用以彰显决心和权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虽远必诛 |
出处 | 《汉书·赵充国传》 |
原文出处 | “纵使远遁,亦当擒之。”(引自《汉书·赵充国传》) |
含义 | 即使敌人逃到很远的地方,也要将其消灭。 |
历史背景 | 汉代边疆战事频繁,赵充国主张积极防御,强调对敌人的彻底打击。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政治、军事领域,表达对违法行为或威胁的坚决态度。 |
作者/人物 | 赵充国(西汉名将) |
用法举例 | “对于恐怖分子,虽远必诛,绝不姑息。” |
文化影响 | 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之一 |
三、结语
“虽远必诛”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了古代军事智慧,也契合了现代国家维护安全的决心。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