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字在古文中多有不同含义,其义随语境而变。若欲探其本义,须先明其形、声、义之关系。
“适”字初见于甲骨文,象人足行之状,本义为“往、去”。如《诗经·小雅》云:“适我愿兮。”此“适”即为“往”的意思。后引申为“适合、适宜”,如《论语·卫灵公》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虽无“适”字,然其意与“适”相近,谓合宜之物。
又,《庄子·逍遥游》有言:“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此“适”仍作“往”解,谓前往某地。然至汉代,“适”字渐生新义,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金帛财物,独萧何收秦图籍,以备国家之用。高祖曰:‘萧何,吾之良相也。’”此中“适”未见,然若遇“适”字,则或可解为“恰逢”。
至魏晋南北朝,文人好用“适”字表“恰好、正好”之意。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虽无“适”字,然若用“适”则更显文雅。如“适得其所”一词,即出自此意,谓正合心意。
唐宋以后,“适”字尤多用于表达“适应、顺应”之意。如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若改作“圣人适众师”,亦通。盖“适”有“顺从、依从”之义,故能与“师”搭配,言其不拘一师,广采众长。
综上所述,“适”字之义,非一端可尽。其本义为“往”,后引申为“合适、适宜”、“恰好、正好”、“顺应、适应”等。学者若欲深究,当结合上下文,不可拘泥于一义。文言之妙,在于灵活,故“适”字之用,亦因时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