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诸同好词语解释】“公诸同好”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将某物或某种观点分享给志趣相投的人。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语中都较为常见,尤其在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使用较多。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诸同好”的含义及其用法,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解释,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公诸同好 |
| 拼音 | gōng zhū tóng hào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若夫贤人君子,不以利害为心,而以义理为本,故能公诸同好。” |
| 含义 | 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想法或成果与志同道合的人共享。 |
| 近义词 | 分享、共赏、献于同好 |
| 反义词 | 私藏、独占、秘而不宣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示分享行为。 |
二、词语解析
“公”在此处意为“公开、共同”,“诸”是“之于”的合音词,表示“向……”,“同好”则是“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公诸同好”整体意思就是“将……公开给志同道合的人”。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分享精神,尤其是针对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人群。它不仅适用于物品的分享,也可以用于思想、作品、知识等的传播。
三、使用示例
| 示例句子 | 解释 |
|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同好,希望引起学界关注。 | 表示将研究成果分享给同行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
| 这幅画作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准备公诸同好。 | 表达将艺术品展示给喜爱艺术的人。 |
| 他把这本书的电子版公诸同好,让更多人可以阅读。 | 表示将书籍内容与他人共享,便于传播。 |
四、总结
“公诸同好”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分享与交流的精神。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即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成果或见解,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个人作品、研究成果,还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通过“公诸同好”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词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