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于一旦前半句是什么】在中文成语中,“毁于一旦”是一个常见的表达,用来形容原本精心建立的事物或成果,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摧毁或失败。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毁于一旦”的完整说法,以及它的出处和含义。
本文将对“毁于一旦”的前半句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一、
“毁于一旦”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彻底毁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因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之前努力的结果付诸东流。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成语其实有完整的句子,即“功亏一篑,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却因为最后一刻的懈怠而功败垂成。而“毁于一旦”则是后来发展出的成语,意思相近,强调成果在短时间内被彻底破坏。
因此,“毁于一旦”的前半句实际上是“功亏一篑”,两者常常连用,表示做事虽接近成功,却因最后一步的疏忽或意外而失败。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前半句 | 含义 | 出处 | 用法举例 |
毁于一旦 | 功亏一篑 | 在极短时间内被彻底毁灭 | 《尚书·旅獒》 | 他辛苦经营的公司,最终毁于一旦。 |
功亏一篑 | —— | 做事只差最后一步就完成,却因疏忽失败 | 《尚书·旅獒》 | 这个项目本来可以成功,却因最后环节失误功亏一篑。 |
三、结语
“毁于一旦”虽然常单独使用,但其完整说法是“功亏一篑,毁于一旦”,二者相辅相成,表达了做事虽近成功却因一时疏忽而失败的道理。了解这些成语的完整表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语言,避免误解或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完整说法或历史背景,可继续关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