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章节概括6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讲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第64回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章,主要围绕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展开。
一、章节
在第64回中,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刘备因关羽之死对东吴怀有深仇大恨,决定出兵伐吴以报杀弟之仇。然而,此时的孙权已与曹魏结盟,形成三方对峙的局面。为了防止蜀汉趁虚而入,孙权派遣使者前往成都,试图通过谈判缓和局势。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意识到形势严峻,建议刘备冷静处理此事,避免轻举妄动。但刘备心意已决,最终还是决定出兵伐吴。这一决策为后来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二、章节关键人物及事件
人物 | 角色 | 主要行为 |
刘备 | 蜀汉皇帝 | 决心伐吴,为关羽报仇 |
孙权 | 东吴君主 | 与曹魏结盟,派使臣求和 |
诸葛亮 | 蜀汉丞相 | 劝谏刘备冷静,避免战事扩大 |
关羽 | 蜀汉将领 | 已被东吴所杀,成为刘备伐吴的导火索 |
三、章节意义
第64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性格特点——刚愎自用、重情重义,也反映了当时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同时,也为后续的“夷陵之战”奠定了基础,预示了蜀汉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此外,本回还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远见,他虽未能阻止刘备出兵,但仍尽力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展现出其作为一代贤相的风范。
四、总结
第64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章节,通过对刘备伐吴的描写,揭示了三国鼎立格局下的政治斗争与个人情感冲突。这一回不仅是情节发展的关键,也为后文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