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原文及翻译】“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这个故事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婴如何用两个桃子巧妙地除掉了三位傲慢无礼的勇士,体现了智慧与权谋的结合。
一、
“二桃杀三士”讲述的是齐景公时期,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功高盖主而骄横跋扈,令朝中大臣忧心。晏婴为维护国家安定,设计让这三人因争夺桃子而自相残杀,最终三人相继死去,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此故事不仅展现了晏婴的智谋,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晏子见景公,曰:“臣闻明君之养士也,不以利,而以义。” | 晏婴见到齐景公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供养士人,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出于道义。” |
公曰:“然则何以处之?” | 齐景公问:“那么该如何处置他们呢?” |
晏子曰:“臣请为君设一桃,使三士争之。” | 晏婴说:“请让我为君王设一个桃子,让他们三人争夺。” |
于是晏子置桃于前,曰:“二桃可以杀三士。” | 于是晏婴把桃子放在面前,说:“两个桃子可以杀死三个士人。” |
三士闻之,皆争而取之,遂自相杀。 | 三位士人听到后,都争相去拿桃子,结果互相残杀。 |
晏子曰:“三士者,皆有勇而无谋,不足以为国。” | 晏婴说:“这三个士人,都有勇气却没有谋略,不值得为国家效力。” |
三、故事启示
1. 智谋胜于武力:晏婴没有动用武力,而是通过巧妙的策略化解了潜在的威胁。
2. 人性弱点利用:故事揭示了人的虚荣心和好胜心理,容易被操控。
3. 政治权谋:在权力斗争中,智慧往往比武力更为重要。
4. 道德与权术的平衡:虽然手段略显冷酷,但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稳定,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
四、结语
“二桃杀三士”不仅是古代智慧的典范,也是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冷静与策略往往比冲动与蛮力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