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全诗】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而“千里共婵娟”则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句诗虽然分别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但都以月亮为意象,表达了对故乡、亲人或美好事物的思念之情。
“举头望明月”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抬头仰望明月的情景,引发对家乡的怀念;“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深情厚谊。两者虽出处不同,却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句诗的来源、内容及情感内涵,以下是以表格形式整理的相关信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 | 李白(唐代) 苏轼(宋代) |
创作背景 | 李白写于旅居他乡之时,借明月寄托思乡之情。 苏轼作于中秋佳节,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与祝福。 |
诗句含义 |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天上的明月,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低头思故乡”:低头沉思,更加想念远方的家乡。 “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表达对亲人的祝愿。 |
诗歌主题 | 思念、乡愁、亲情、自然之美 |
文学特色 | 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秋节常用诗句,广泛用于表达团圆与思念之情 |
三、结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与“千里共婵娟”虽出自不同作品,但都通过月亮这一自然意象,传达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对家人的牵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句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