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怎么解释】“始作俑者”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首先发起某种不良行为或引发问题的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第一个用俑来陪葬的人”,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批判意义。
一、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指最早使用人殉陪葬的人。孟子借此批评这种残忍的行为,并指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后来,“始作俑者”被引申为“第一个做坏事或引发问题的人”,常带有贬义,用来指责那些率先做出不良行为并导致后续问题的人。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多用于批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或不良风气的源头。虽然有时也用于中性语境,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
二、表格解析
词语 | 始作俑者 |
拼音 | shǐ zuò yǒng zhě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字面意思 | 最早使用俑陪葬的人 |
引申含义 | 第一个做坏事或引发问题的人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引发不良后果的源头 |
例句 | 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公司内部的高管。 |
同义词 | 首恶、祸首、元凶 |
反义词 | 罪魁祸首(含贬义)、受害者、旁观者 |
使用场合 | 批评、谴责、分析问题根源 |
三、使用建议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始作俑者”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误伤他人感情。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词。若想表达更中性的意思,可以考虑使用“发起者”、“推动者”等词汇。
通过了解“始作俑者”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内涵,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运用它,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