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鸣狗盗的故事和含义简短】“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两位看似无用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不被重视的人,在关键时刻却能起到关键作用。
一、故事简介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客闻名,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门客,虽然起初并未受到重视,但后来他通过一系列计谋帮助孟尝君巩固了地位。而在一次危机中,孟尝君逃亡时,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模仿鸡鸣,骗开了城门;另一位会装狗偷东西的门客则潜入敌方府邸,盗取了珍贵物品,帮助孟尝君脱险。
这两人虽被看作“鸡鸣狗盗”之徒,但在关键时刻却立了大功,因此后人用“鸡鸣狗盗”来比喻那些不起眼但关键时刻能起作用的人或手段。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指鸡叫和狗盗这样的小伎俩 |
引申义 | 比喻那些看似卑微、不被重视的人或手段,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褒义,强调人才不拘一格,不可轻视任何人的能力 |
近义词 | 小人物大作用、不显山不露水 |
反义词 | 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
三、总结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不仅讲述了历史中的一个真实故事,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仅凭表面判断,有时最不起眼的人,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它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