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泪俱下释义】“声泪俱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表达情感时情绪极度激动,声音和眼泪同时流露出来。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悲伤、感动、悔恨等强烈的情绪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或日常交流中。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声泪俱下 |
拼音 | shēng lèi jù xià |
释义 | 形容人因情绪激动而边说话边流泪,声音和眼泪同时出现,表示极度的悲伤、感动或悔恨。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臣伏自念,得备禁脔,出入帷幄,心怀感激,不能自已,故敢竭诚,声泪俱下。”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
近义词 | 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面无表情、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悲剧故事中 |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声泪俱下,久久不能平复。” |
感动人心的演讲 | “讲到家乡的变化,老人声泪俱下,台下的观众也纷纷落泪。” |
文学作品描写 | “她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声泪俱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悲伤的时刻。” |
三、注意事项
1. 情感真实:使用此成语时,应确保所描述的情感是真实的,否则容易显得夸张或不自然。
2. 语境合适:适用于较为庄重或感性的场合,不适合在轻松或幽默的语境中使用。
3. 搭配得当:通常与“哭”“诉说”“讲述”等动词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四、总结
“声泪俱下”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提升语言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