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简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晚期用于占卜记录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推动了汉字演变的研究。
甲骨文简述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甲骨文 |
时期 |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
发现地 | 河南安阳殷墟 |
载体 | 龟甲、兽骨 |
用途 | 占卜记录 |
特点 | 笔画刚劲有力,结构多变,象形性强 |
意义 | 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 |
发现时间 | 1899年(由王懿荣首次发现) |
研究者 | 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等 |
现存数量 | 约15万片以上,内容涵盖祭祀、战争、农业、天文等 |
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文字史的开端,也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其使用时间较短,但它的出现奠定了汉字发展的基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