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联盟时光机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马革裹尸还”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将士战死沙场、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句话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历史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马革裹尸还”最早出自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马援的遗言。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曾多次率军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他在晚年因病请辞,临终前留下一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表达了自己愿为国捐躯、不求归葬故里的豪情壮志。

此语后来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赞扬将士英勇献身精神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与“马革裹尸还”相呼应,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此外,“马革裹尸还”也常用于现代语境中,表达一种为理想、信念或国家而奋斗到底的决心。

二、信息表格

项目 内容说明
成语名称 马革裹尸还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原文出处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处作者 范晔(《后汉书》作者)
人物 马援,东汉名将
含义 形容将士战死沙场,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安葬,象征英勇牺牲精神。
文化意义 表达忠诚、勇敢、奉献精神,常用于赞颂英雄气概。
文学引用 如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现代使用 多用于强调为理想、国家、信仰而奋斗到底的决心。

三、结语

“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了古代将士的忠勇与担当,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正义与理想。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敬与传承。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